English

总后军需研究所的启示

1998-12-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张喻 我有话说

近15年来,全国科技成果达35万多项,但商品化率、产业化率却很低。而总后军需研究所则把87项获国家及军队科技成果进步奖的成果,全部推广到了部队一线和民用领域,有74项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转化率达到了85%——

目前,发达国家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了50%,而我国只有6%—8%,我国对知识创新资源的利用存在极大的浪费,敞开大门、推倒科研机构的高大围墙对于即将跨世纪的科研机关来说已经迫不及待。

在越来越高的科技与企业相结合的呼声中,总后军需研究所是如何走好产学研结合这条路的呢?他们实施大科技战略,重视人才利用,实现了从管理体制到运行体制,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的转变,使科研开发走上了社会化道路,变技术优势为产业优势,形成良性循环的科研机制。

总后军需研究所意识到在现有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个后勤装备科研单位都不可能集中全国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最好的试验设备和最优秀的科研人才。但是后勤装备科研所发挥科研管理和某些科研项目上的优势,把全国最先进的科研手段、最好的科研设备和最优秀的科研人才集中在一起,借助社会力量进行科研攻关。近年来,他们采取吸收社会科研力量为己所用的办法,借助成都科技大学的高分子专业、北京理工大学的阻燃专业和中国纺织大学的纺织专业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力量和设备,先后与国内10多所大专院校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协作关系,邀请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6名院士、10名著名专家来所担任科技人才发展顾问,并请他们和课题组一道深入科研第一线进行课题研究。在研制仿毛夏裤衣料的过程中,军需所专门聘请西北纺织学院院长姚穆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他带领研究生,利用学院40天暑假,从喷丝板设计,到抽丝工艺过程,姚教授都亲自动手,充分发挥了专家的作用。课题组连续奋战了38天,终于研制出了合格的纺织面料,为军需所攻克了一个大难题。

与此同时,总后军需研究所周国泰所长意识到,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除了要发挥专家的引路作用外,更要及时地吸收青年人才补充新血液。因此,他们主动深入到高校选拔、接纳在校研究生来所从事科研开发,既弥补了研究所学科人才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研究生课题经费不足的困难。院所联合培养的36名硕士博士,参与完成科研课题32项,许多课题不仅获得了国家及军队的科技成果进步奖,还最大范围地服务了社会。

推倒军需产品只用于部队的“围墙”,把“活水”引向民用领域是后勤科研单位走向开放的重要路子。由于大多数后勤装备科研开发的产品非常接近社会生活必需品,使得这部分军品与性能近似的民用品有很强的通用性和可替代性。以科研所为部队研制的夏裤布料为例,在色牢度、笔挺、织造和保形等性能上都要明显优于一般的民用布料,而这正好迎合了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同时,也为形成“以科研助开发,以开发助科研”的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利用自己特定专业的优势,并把这种优势转移到企业中去,一方面给军队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研制的“护神”牌防弹背心,就是在军事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诞生的。防弹背心一面世,立即受到国内外客户的普遍关注,既满足了部队急需,又占领了国内警卫、工商、海关、治安、防盗、缉毒等领域的市场,还参与了外国国家元首安全保卫、国际刑警组织及联合国维和部队等国际市场的竞争。实践证明,总后军需研究所这一做法为整个后勤装备创建了一条“吸收社会科研力量,服务社会”的科研开发新路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